4月18日下午,深化农信社改革暨数字普惠助力共同富裕推进会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召开。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讲话,并与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浩共同为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揭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分别作视频讲话,省委副书记黄建发,省委常委、秘书长陈奕君出席,副省长朱从玖主持。
会上,浙江银保监局局长包祖明向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董事长王小龙颁发《金融许可证》,王小龙作表态发言。浙江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设区市政府分管金融工作负责人,浙江农信系统有关人员参加会议。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挂牌成立,标志着全国深化农信社改革“第一单”正式在浙江落地。这是对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共同富裕的先行探路。
金融改革之路,浙江走在前列
2020年,银保监会时隔17年启动全国农村信用社第二轮改革。
2021年10月16日,浙江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10月25日获银保监会批复,成为全国深化农信社改革“第一单”。
2022年2月16日,银保监会批复同意筹建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浙江银保监局等部门指导支持省农信联社做好筹建工作,推动改革顺利落地。4月11日,浙江银保监局批复同意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开业。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在浙江省农信联社基础上组建,由浙江省内全部法人农信机构(简称成员行)入股组成,注册资本50.25亿元,是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成员行的行业管理银行和联合服务银行。2022年3月末,浙江农信系统管理资产总额4.49万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3809亿元、25838亿元。
70年血脉赓续,18年改革探索,浙江农信走出一条特色的发展之路。改革无论怎样改,农信社都是支农支小主力军。
2021年末,全省法人农信机构总资产占全省银行业17.51%,存、贷款余额分别占比18.36%、14.69%。越往相对欠发达地区,农信社在当地市场份额越高,在泰顺、开化、磐安等山区县域甚至超40%。全系统4100多个营业网点、1万多家丰收驿站和2万多个村级金融服务点,服务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和绝大多数行政村,承担了全省二分之一农户贷款和四分之一小微企业贷款。
2021末,浙江农信存贷款总量、资产质量等主要指标居全国农信社第一;存款规模、贷款规模、涉农贷款规模、农户贷款规模、农户小额普惠贷款规模和覆盖率、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和客户数等8项指标居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一。
本次改革重点:强化服务功能
本次改革是在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基础上,推动的赋能改革、增量改革、提升改革,保持两级法人地位不变,保持县域法人机构稳定,是成本较低、阻力较小的一种改革模式,是落实银保监会提出“一省一策”改革要求的探索。
改革内容是在浙江省农信联社基础上组建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进一步强化服务、优化管理;深化法人农信机构改革,健全完善治理机制,进一步巩固支农支小和县域法人定位;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提升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改革之后,在浙江省委领导下,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党委加强全系统成员行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经浙江省政府授权,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履行对成员行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根据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许可,开展相关业务,以服务成员行为主,实施错位经营发展。
强化服务功能是本次改革的重点。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将围绕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数字化改革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完善“小法人、大平台”架构,着重强化总部服务功能,按照市场化、专业化原则,为成员行提供强大的服务支撑,全面提升全系统整体金融服务和核心竞争能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要与时俱进拓展新的服务功能,如申请设立理财子公司,解决成员行金融服务瓶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助力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优化行业管理机制是各方关注的重要内容。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将按照深化“放管服”改革总体要求,围绕“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努力实现不管”目标,动态处理好“放”与“管”的关系,因时因势因对象不同,灵活调整管理力度和幅度,进一步释放成员行机制活力;充分发挥全系统整体合力,不断解决成员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一步优化行业管理机制,管好方向,管好风险。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负责人表示:未来,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将坚持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坚持守正创新、接续奋斗,赋能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深化以人为核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和社区银行体系建设,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来源:人民日报